您所在的位置:上海都市圈网(上圈网 quan.sh.cn) > 信息资讯 > 长三角在线 CSJonline.cn> 浏览正文


济南禁鸣令遭恶搞 车主用“惨叫鸡”代替喇叭


 
2017-8-23 13:05:12

观点交锋

  8月20日起济南市正式实施“禁鸣令”。禁鸣令发布前后,不少当地车主开起恶搞模式,用“惨叫鸡、哨子、扩音器”来代替喇叭。恶搞背后,实际上是当地市民对“禁鸣令”的抵触:一方面禁鸣有利于减少噪音污染;可另一方面喇叭作为一种行车语言,一禁了之无异于剥夺了行车“话语权”。

  正方

  司机乱鸣笛的“陋习”该改了

  城市交通绕不过两大顽疾,一个是“堵堵堵”,一个是“嘟嘟嘟”。尤其对于后者而言,在核心城区冷不丁“一鸣惊人”的喇叭声能让街头瞬间变闹市,是名副其实的噪音污染源。据了解,除了对于环境的危害,乱鸣笛还会造成行人或其他驾乘人员的烦躁、紧张乃至惊吓,增加驾驶风险,更有可能引发“路怒”,很多街头治安事件的源头就是“冒犯式鸣笛”。

  文明始于规范。尤其在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,社会尚未做好技术、文化、心理、秩序等全面准备的时候,通过规章制度及时介入,借助规则尤其是其中的“罚则”以求震慑,以示警醒,不无必要。

  同时,作为一种行为规范,“如何正确使用喇叭”也应该通过条文明确告知:鸣笛的功能仅限于避险,仅适用于若干“不得已情形”,而不是给自己“鸣锣开道”,更不是用来“撒泼斗气”,遇老弱残孕群体时禁用喇叭……现在的问题是,很多司机摁喇叭并非出于必要,而是出于“积习”。

  有人觉得,不让鸣笛岂不是很危险?其实,在多数情况下,无效鸣笛不仅不会自发形成秩序,反而容易造成混乱,带来诸多问题。目前,并无数据证明无效鸣笛能够增加驾驶安全性。更何况,济南市的“禁鸣令”并非一刀切,而是对“弯道、死角、坡道”等做出了例外规定,应该能够满足情境细分和分别施治的要求。

  一纸“禁鸣令”推出后,如能全面贯彻,其效果当不仅体现于交通秩序、噪音治理上,如果深远考量,“禁鸣令”更可以强化城市人群的“信号意识”,启发司机与行人之间的“换位思维”,养成都市行走中的包容互让,远离“路怒”,切近文明。

  □肖明君(济南媒体人)

  反方

  全城禁鸣,何不把喇叭都拆掉?

  济南“禁鸣令”遇到的抵触,其实在很多城市也普遍存在。8月17日开始的一个微博投票也显示,“禁鸣令”遭到超八成参与投票网友的反对。

  很多人都知道鸣笛不好,不过,很多时候司机们只是为了行车安全不得不鸣笛。喇叭作为一种必要的行车语言,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工具。尤其是面对一些路口、死角、盲区,用喇叭来提醒行人、车主,避免事故发生,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。而且,在行车途中,遇到其他车辆危险驾驶行为和突然闯入机动车道的行人,鸣笛也是避险行为。一纸“禁鸣令”虽说强调了并不“一刀切”,可还是给车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,大家实在拿捏不准什么情况下,才可以鸣笛。倘若遇到紧急情况,司机还在想鸣笛会不会被处罚,肯定会增加车祸发生的风险。


编辑:上海都市圈网(上圈网 quan.sh.cn)
+ 相关信息咨讯
·江浙沪GDP已追上日本,背后的逻辑清晰而坚定:江
·长三角观察:经济总量迈入十三太保“城均破万亿”
·长三角铁路进入节前客流高峰,长三角往湖南湖北等
·从沪苏浙皖3省1市政府报告“数”看长三角:经济总
·长三角地区首次联合评选长三角体育榜单,上海多项
·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2024年
·长三角沪苏浙皖“人来人往”愈发便捷 在世界窗口
·长三角三省一市近一个月内公开通报22起违反中央八
·从年夜饭到零食,长三角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“吃货
·长三角沪苏浙皖发布2024年经济成绩单 看点不只是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.上海都市圈网(上圈网 quan.sh.cn)自身不采编任何新闻信息,本站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,本站不刊发涉政治、国际、时评、贸易争端、涉外涉港澳台文章。
2. 本站刊载之作品,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,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
3.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,请根据“避风港原则”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###shzx.com(发送时请将###更换为@)书面通知我站,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。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24-2025  上海都市圈网(上圈网)quan.sh.cn 上海华易信息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
媒体合作(发稿采访发布会等)电话:021-34121912 微信:yuanfangnet 

 

工信部ICP备案号:沪ICP备2021019977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