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举办的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一个耀眼亮点:120名持证上岗的艺人走上街头,和美国、加拿大、丹麦等九个国家的80余名艺人一起,在全市30多个演出点献上精心排演的剧目。中外艺人在街头巷尾涌出的这股“艺术流”,在上海街头涌动,成为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景。这生动地体现出十九大报告“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”的精神。
街头艺人的表演不是“卖唱”,更不是乞讨。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:街头艺人以展示自己的才艺为主,吸引各方观众前来欣赏感受,观众捐献的钱则放在次要位置。街头艺人的表演在艺术表演中应具有毋庸争议的一席。在世界上,许多大城市都有街头艺人的表演,所以这种表演又被称为街头艺术。在欧美许多大城市,如巴黎、伦敦、罗马、纽约、巴塞罗纳等,街头艺人的表演已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。
2014年11月11日,上海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,经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一年的筹划,从100名街头艺人中甄选出8名有资质的艺人,向他们颁发了“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”。三年不到,这支队伍“滚雪球”似地发展。现在,上海街头已有120名艺人持证上岗,其中大部分是80后、90后的年轻人。
在中国,街头艺人持证上岗演出,上海是首创。他们的出现填补了上海文化事业的一个空白,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和幸福指数的提升。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指出:“街头艺人作为城市景观,向市民和游人展示才艺与文化,吸引各方前来亲近与感受,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。”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,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,是衡量这种心理体验感受的主观指标数值。它既含有物质的数值,也包含着精神的值素、文化的数值。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不应该只有漂亮的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,不应该只有五彩缤纷的花草,还应有市民和城市的融合,有文化和城市的融合。因此,8位街头艺人的应运而生,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幸福指数加了分。
无伴奏合唱团阿卡贝拉是上海街头艺人中最富特色的合唱组合,一群在职的80后、90后音乐爱好者仅用人声,就融出了层次丰富、气势磅礴的音效。《红色娘子军进行曲》是他们的拿手曲目。每当他们出现在舞台、地铁、街头表演时,或者其他街头艺人为公众表演拿手绝活,如乐器演奏、作画、杂耍等表演时,周围总会聚集起很多观众,并为他们喝彩。
街头艺人的出现,是上海这座大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必然产物。它不是一场选秀,不是一种应景的活动,而是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常态化、可持续、可复制的模式。如今,上海力争打造成一座国际化的艺术大都市以欢迎世界各方的来客,因而需要街头艺术,需要在马路边响起《万泉河水清又清》和《快乐的女战士》等歌声,需要以音乐和各种其他表演来营造城市的艺术氛围。持证街头艺人的上岗,为追求艺术梦想的艺人们搭建了一个平台。如今,每天都有30多档中外街头艺人走上街头,总共表演逾百场次,让街头艺术更加多姿多彩。
从8人的小群体到今天120人的大群体,街头艺人队伍的迅速发展壮大,有力地说明了上海市民接受并欢迎这个创意,体现了街头艺术的充沛生命力。它体现了艺术进一步走向大众,突显了海纳百川的城市魅力,更为市民欣赏艺术表演提供了另一种途径。
120位街头艺人的持证上岗,更说明了这个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是有序发展的。对街头艺人的认证便于政府部门对街头艺人实施有效管理。表演证是另一张身份证。街头艺人的认证标准体现了上海的表演水平,使街头艺人成为上海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使者。为什么许多街头艺人选择来上海发展?请听来自杭州的街头艺人俞涵译的声音:“上海的街头表演氛围很好,既不会有猎奇的眼光,也不会有人把你当成乞讨的。”他和另一位“90后”女孩刘丽媛在去年秋天一起领了表演证,今年秋天又一起领了结婚证。
“上岗证”的珍贵之处,更在于它显现了一座城市对艺人的人文关怀与足够尊重。相对集中的表演地点能产生“集聚”效应,不仅有利于艺人间相互学习交流,还能引起公众的关注。有效的管理也为街头艺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一些受欢迎的街头艺人的收入,远远超过了原来的工作收入。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为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专门制订了“定时、定点、定式”等10多项职业约定,经常进行明察暗访。每年还举办“街头艺人联展”活动,请专家打分评点,并严肃抵制低俗、粗俗、媚俗的表演。这些措施,使上海的街头艺术活动朝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发展。 |